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理论探索-李晓林:公益慈善组织扶贫灵活性是其优势

李晓林:公益慈善组织扶贫灵活性是其优势

日期:2015-12-17
来源: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官方网站
浏览次数:1178次

    “在近期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这对于广大公益慈善组织,尤其是我们基金会来说,无疑是一个全面推进扶贫工作的总动员、总号角。”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简称“思源工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说。

    作为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思源工程”自20073月份成立以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思源工程”理事长陈昌智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和媒体的参与下,截至今年11月累计募集款物9.3亿元,累计帮扶近800万人次贫困群众。

    李晓林认为,社会力量尤其是公益组织参与扶贫,重要的是在于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积极做好政府扶贫的补充与配合工作,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要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就要解决好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李晓林表示:“就我们‘思源工程’来说,首先是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汇聚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形成扶贫合力。”

    李晓林介绍,长期以来,民建中央与各级组织就积极以社会服务等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思源工程”作为民建中央日常管理的基金会,得到了民建各级组织、民建会员的支持,目前已在全国民建各级组织设立了150个“思源工程”办公室,为“思源工程”深入贫困地区一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思源工程”以其透明度高、公信力高、执行力高,赢得了一大批企业家、爱心明星,以及每年数百万爱心网友的参与。

    “‘思源工程’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开展透明公益、阳光慈善和精准扶贫,号召更多的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参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

    在李晓林看来,公益慈善组织协助和配合政府进行扶贫攻坚,一定要注意创新扶贫项目,均衡扶贫领域,开拓集约化扶贫模式。

  “‘怎么扶’是公益慈善组织扶贫的关键。”李晓林表示,“思源工程”将在继续原有扶贫项目的基础上,根据贫困群众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推进集约化扶贫模式。

  “近年来,‘思源工程’集约化、规模化扶贫模式效果显著。例如‘思源救护’项目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不但捐赠先进医疗设备、培训乡村医生、援建卫生室等,还累计向我国29个省(区、市)的589个县捐赠近1000辆救护车,覆盖老少边穷地区的6000余万群众。”李晓林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定下了2020年前完成向全国592个国贫县每县至少捐赠3辆救护车的目标。

  “公益慈善组织要做好扶贫工作,创新也是一大关键。”李晓林认为。公益慈善组织和政府部门不同,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扶贫的一大优势。“在一些政府不能及时开展扶贫工作的领域,公益慈善组织就应该及时出现,主动创新,拾遗补缺,利用多种方式有效配合好政府的扶贫工作。”

  为此,“思源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公益”工作,全面助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李晓林表示,“思源工程”将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互联网+公益”、“金融+公益”等工作,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源泉和活力。

  “‘思源工程’除了利用好已有的平台,我们自己也在逐步搭建互联网公益平台、金融公益平台。”这些平台将以产品销售、服务对接、资金扶持等方式,创新扶贫项目,均衡扶贫领域,扩大扶贫范围,提高扶贫质量。

“我们的目的在于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自力更生,引导和支持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当地的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为实现2020年我国扶贫开发总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晓林说。

 

    来源: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