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行业资讯-2021两会慈善之声(第二期)

2021两会慈善之声(第二期)

日期:2021-03-06
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
浏览次数:772次

2021两会

3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1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发展。

来听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都有哪些公益慈善建言吧——

乡村振兴

杨铿: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 社会组织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杨铿建议,加大政策力度,深耕薄弱环节,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助推乡村振兴。“建议继续保留中央、省教育扶助支持政策,继续实施重点工程行动,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投入;实现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实行差异化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困难家庭子女多元化教育帮扶需求;继续多措并举、多方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形成长效帮扶格局。”杨铿表示。他说,同时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乡村建制调整改革和易地搬迁安置等动态变化,逐步实现基本教育资源均等化,着力破解“村空、乡弱、城镇挤”问题;推进偏远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改善升级;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持续投入,发掘、倡导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模式。 他还建议,坚持教育扶智,加大学前教育数字化投入,引导电信、教育、互联网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建、捐赠数字化设施和服务,打通乡村与城市教育的数字鸿沟;加快师资培养,实施“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增量提质计划”,大力发展幼教辅导员队伍;建立公益援助项目评估体系、评价机制,发掘典型模式和优秀经验,推动公益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蓝光集团在四川省凉山州持续开展‘一村一幼’学前教育援助行动,已在全州建立28个村级幼教示范点,组建起2个五年制培养的幼师班,探索精准扶贫扶助与深度助学的融合路径。”杨铿告诉记者。(中国证券报)

李晓林:用电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

李晓林表示,电商帮扶与社会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是他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焦点。他表示,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社会力量之一,将进一步挖掘脱贫地区优质农特产品、建立和完善产品溯源体系、广泛开展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助推农特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转型升级。李晓林表示,中国电商扶贫联盟还将以产业帮扶促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群众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新华网)

查玉春:强化公益诉讼制度  护航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晏家坝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检察机关通过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就当前来看,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诉讼检察大有可为,应当尽快解决公益诉讼检察制度存在的立法不足问题,以保障检察机关取得更好的办案效果。”查玉春说。“建议加强调研,尽快推动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进程。”查玉春建议,检察机关要主动与乡村振兴主管部门联系,建立护航乡村振兴的长效工作机制,增强合力。同时,要深入摸排破坏农村环境的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开展专项检察活动。“希望检察机关严肃查办一批损害农村环境的公益诉讼案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检察日报) 

龚胜生:让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龚胜生表示,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庞大且意义重大,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产业和生态、文化振兴的结合,同时加强乡土人才建设。龚胜生表示,乡村振兴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村落的产业振兴要注重环保。他提到,传统村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留存遗存丰富,有些甚至成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文化遗产要与产业振兴结合发挥其应有价值,传统村落看不见的文化要“物化”成具有吸引力的资源,看得见的文化则要加以保护。“任何发展、战略实施,最终决定都在人。”龚胜生强调,乡村振兴的关键离不开人才,而传统村落的人才缺乏比较突出。他建议,在每个县级单位建立乡土人才培训中心,传统村落应制定人才队伍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内的现有乡土人才,要给予保护和扶持。同时可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造就一大批能够扎根乡村、为乡村服务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海外网)

教育

杨国强:发展职业教育 巩固脱贫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偏低,存在孩子要成才就要上大学读本科的观念,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存在宁愿让孩子打工也不愿读职校的现象。”杨国强称。杨国强建议,国家通过立法,让年轻人满二十周岁才能出来工作。他说:“如果年轻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到了20周岁再出来工作,那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将是世界一流的。这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在脱贫巩固期,国家为相对贫困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提供无息助学贷款,让他们能无压力地学习成才,找到稳定工作,等到有能力的时候再偿还,也能巩固脱贫成果。”他认为,要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型人才、重视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他还建议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予以资金、资源等方面的适度倾斜,根据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帮扶成果,针对性设置职业教育专业,整合周边优势力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成为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中新经纬)

俞敏洪: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当下,我国大城市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其中有很多流动儿童,有些与父母随迁大城市,有些留守乡村,还有一些在随迁和留守之间不断艰难地转换,这些儿童在教育和成长方面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为此,俞敏洪提交《关于切实保障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权利的提案》,他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此外,将“就读率”的稳步提升作为衡量各地教育部门落实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关键指标。他还建议要保障流动儿童入学待遇同城化,超大城市的公立学校应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学位供给,在职业教育方面,全面解除流动儿童报考职业学校限制。“要关注流动儿童特殊需求,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解决流动儿童校外学习问题。建议发动社会力量,积极为流动儿童营造平等、温暖的环境,积极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共同学习成长,避免出现‘群体隔离’。针对流动儿童在音体美德素质教育方面的突出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开展专项活动等形式,引入公益组织参与流动儿童的全面教育,倡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流动儿童长期化、固定化、个性化帮扶,让流动儿童‘留得下、待得住’,保障流动儿童受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俞敏洪表示。(经济观察报)

黄细花: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教育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黄细花介绍,近年来,自然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一大批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旅游、教育、户外拓展、健身等行业人士纷纷涌入。黄细花提出五点建议:一、多措并举推进自然教育机构健康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教育建设和运行。适时成立全国性的自然教育行业协会,培育针对不同受众特点的自然教育机构。通过政府牵头统筹,聘请行业专家、社会机构、社会公众共同制定自然教育行业规范标准。二、无偿向社会机构及民间资本开放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资源。三、林草、教育、文化旅游、科普等政府职能部门在相关资质认定及授牌方面,给予自然教育民间机构公平的竞争机会。四、对自然教育相关行业从业机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五、政府部门应加强自然教育相关基础配套建设,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运营。(澎湃新闻)

 

儿童保护

翟美卿:推动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

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3142所小学及941所初中学校中,仅有19.16%的城市城区学校、2.64%的农村学校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乡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翟美卿建议,首先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业编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确保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必须配齐12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教育部门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的必修内容。同时,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差距,在培训经费、教学资源等方面适度向乡村学校倾斜。另外,推动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对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政府可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公益组织实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重庆晨报)

方燕:建议遭性侵害未成年人能获精神损害赔偿和转学安置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协副会长

)在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的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往往难以在受害地正常生活。被害人若能通过转学安置到其他地方,在新的环境下更容易摆脱阴影,走向新生。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互相配合,对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伤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应完善转学安置、住房保障等对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的综合保护救助制度。”方燕说,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明确转学安置的程序、方案以及法律责任,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在新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国妇女报)

医疗健康

敖虎山:建议将120日设为国家急救日

(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

敖虎山称,心肺复苏的黄金抢救窗口期只有46分钟,而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发达国家达到60%,目前我国有10亿人需要心肺复苏普及。他呼吁全民学习心肺复苏,政府出台立法促进AED配置。他建议,把120日设立为国家急救日。(新京报)

环保

沈国军:提升蓝色碳汇在国家“碳中和”的战略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执行主席)

海洋生态系统不仅能抵御风暴和保育鱼类,还可以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即“蓝色碳汇”。沈国军认为,海洋生态系统和“蓝色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升蓝色碳汇在实现国家“碳中和”中的战略地位势在必行。沈国军建议,将蓝色碳汇纳入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机构将蓝色碳汇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二是将蓝色碳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抵消机制和自愿减排交易;三是尽早组织科研力量,开发适用中国的蓝色碳汇方法学,缩小与国际蓝色碳汇交易方法上的差距;四是加强蓝色碳汇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在国内试点开发蓝色碳汇项目;五是加强对蓝碳领域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对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的认知。(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

社区治理

李和平:加强社区治理需为社区工作者减负增效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李和平认为,关心好、建设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当前,城乡社区工作者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得到明显提升,但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落实不到位、队伍建设牵头单位不明确、职责定位不明确以及社区管理科技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他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建议从三个层面重点发力。一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二要推动重心下移,推进社区工作者减负增效。一方面,尽可能把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到城乡社区,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另一方面,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积极引导居民依法参与社区治理;三是推广智慧社区,提升社区工作者服务水平。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化、多样化、普惠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中国青年网)